找到相关内容680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

    都能成熟地转化自然意象,成就清净禅境。据覃召文《禅月诗魂》所考,唐代民间流传〈三高僧谚〉云:“之昼(皎然),能清秀,越之澈(灵澈),洞冰雪,杭之标(道标),摩云霄。”(注52)...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266321.html
  • 漫说《坛经》——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五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自然获得的一种超时空、无分别的直觉感受。人在这种感受中被直觉地扩大为一种无差别的永恒实体。  “参悟”就是“参禅”,没有“开悟”,便永远获得不了“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禅意禅境。不识文字的...

    武守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0266380.html
  • 中国禅宗的禅

    夜明帘外古境徒耀。”“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先行不到末后甚过,没底船子无漏竖固。”等句,均是极高禅境的表现。   良价尝说...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1466946.html
  • 桂月集(1)

    最高的禅境,也就是佛的境界。  “安般守意”的究竟涵义是什么?(大正藏》卷一五有如下的释文: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0767169.html
  • 帝洛巴尊者传(1)

    理想仅限于戒行范围内的慈悲,般若巴扎在未离寺云游前,寺里的情况至少看来是如此。 帝洛巴接受了四传承法,并精进地实修,他很满意于自己在禅境及洞察力方面的卓越进展。但是,同修们愈来愈不认同他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367900.html
  •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2)

    永恒的存在……  昙鸾从观想念佛的禅境中回到现实中来,他觉得自己已经在境中做到与佛无异了。他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渐渐得出了以下结论,认为依靠自己修行成佛,是“难行道”,而既靠自力,又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4268400.html
  •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说话的人。唐代禅宗的机锋、棒喝及宋代的文字禅正是着力于发掘非语言文字之外的表达手段以期达到师徒交流、启发禅悟的目的。不同的是,唐代禅宗关注的是“言语活动”传达禅境的可能性,宋代禅宗欣赏的则是诗性语言...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63769407.html
  • 摩诃止观义例科

    从事偏说。故文中云。有定之慧而尽净之。具如记中广分别说。  【科11】十六。问。禅境初十二因缘观不思议境初云。不同世人取着一念能具三千。为唯此中。诸境皆然。  【科12】答。一切皆尔。  【科13】十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11269649.html
  • 论禅之“不可言说”——从体悟性思维视栏位的解读

    打造的东西,打造好了还会坏,不刻意打造的,就可永远不坏。最后如《指月录卷五.药山》中讲:“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指的是体悟时要达到的禅境、禅意、禅韵,都是非工具性的,不像某件家具...

    刘家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4470740.html
  •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唐人宴坐诗析论

    导致诗禅合辙  宴坐诗之作者不是文士便是诗僧,习染诗业,对诗歌创作爱而不舍,因此即便是习禅求净,求一尘不染,却也不离诗魔之扰,发为诗兴,因而行禅与坐吟合一,禅境与诗境融摄,渐成以禅论诗或以诗入禅等诗禅...、五门禅、曹溪、六祖等等与禅相关的语言。且禅境拟议不得,见性更是「说是一物即不中」(《传灯录》怀让语),往住要「绕路说禅」(《碧岩录》卷一),因此多用象征譬喻的方式。以下数诗可以略窥宴坐诗用术语的情形...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2073060.html